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一个中等质量黑洞。
(资料图片)
日本庆义塾大学的科学家上个月在《天体物理学期刊》上发文称,他们在人马座方向的银河系“中心分子区”,在距离地球大约27000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水滴”。
这个“水滴”是一个星际云团,云团的密度和奇异形态表明它正在围绕一个引力和密度极大的质量中心运行。但是在这个质心的理论位置,却没有一个光点可以产生足够强大的引力,使得整个云团维持现有形态。
根据计算结果研究人员认为,这个看不见的东西应该是一个质量大约相当于10万个太阳的“中等质量黑洞”。
“中等质量黑洞”被认为是黑洞“家族”中缺失的一环。
人们已经在宇宙中发现了很多质量较小的“恒星级黑洞”和质量超级无敌的“超大质量黑洞”。“恒星级黑洞”理论上都是由大质量恒星燃尽后残留的内核转化而来,而端坐在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成因是个谜。
有人认为“超大质量黑洞”是从“恒星级黑洞”一步一步合并产生的;也有人认为另有其他原因,因为根据黑洞的合并概率和宇宙的年龄,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第一种猜想成立,那么宇宙中应该有足量的“中等质量黑洞”,但今天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中等质量黑洞”数量明显不足。
尽管无法改变什么,新发现的这个“中等质量黑洞”依然可以成为证明第一种猜想的新证据。
此外,由于我们的银河系中心还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个黑洞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变得这么大的?也都是科学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如果它确实是黑洞间合并的产物,那么银河系中心(包括其他星系中心)的“恒星级黑洞”以及“中等质量黑洞”密度理论上是否也比其他地方更高?
但由于黑洞不发光,只有当它和外界发生相互影响时,我们才能感知到,所以尽管有新技术比如引力波探测器的加入,科学家发现新黑洞的步伐依然不快。
研究人员接下去计划使用智利的“阿塔卡玛大型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阵列”,来探测这个“中等质量黑洞”在毫米波段上可能产生的昏暗信号,以确认这个“水滴”所围绕的究竟是不是一个黑洞。
参考 Discovery of the Tadpole Molecular Cloud near the Galactic Nucleus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ca66a Tadpole molecular cloud appears to be playing around black hole https://phys.org/news/2023-02-tadpole-molecular-cloud-playing-bla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