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森森,绿野无垠。这是黄平县朱家山原始森林风景区的景色。
近年来,黄平县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用好“林长制度牌、森林培育牌、资源管理牌、国储林建设牌、绿色产业牌”五张牌,推行“造、封、管、护”一体化,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同步增长,推动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走出一条资源增量、生态增效、财政增长、林农增收的发展路子。
以守住绿水青山为立足点,黄平县把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以实施林长制为契机,围绕“生态先锋、绿色发展”党建品牌创建,聚焦国储林项目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全面实行林长制重点目标任务,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1.12%以上,完成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1.5008万亩。
【资料图】
黄平县上塘镇木江村油茶种植基地。杨忠 摄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开展乡村绿化美化,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截至目前,全县完成退耕还林3.93万亩,完成国土绿化营造林5.2万亩,实施人工更新造林4.6万亩,不断厚植绿色根基,筑牢生态屏障。
培育绿色产业。黄平县积极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方式,以点带面、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设“生产分散在户、服务统一在社、加工营销在企”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流转、入股等形式,打造全县涉林专业合作组织316家,覆盖农户18107户,提供稳定就业岗位4000余个,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山地农业大县,黄平有大面积山地、森林和水资源。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不断显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我们通过引入经营主体,流转林地、收储林木,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开展森林经营,以短养长、多种经营,打造林下经济,推动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实现林业一二三全产业链发展。”黄平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球一说。
以育好“金山银山”为目标,黄平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紧扣“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林鸡、林蜂、林药、林菌四大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累计面积12.7万亩,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6.1亿元。
“绿水青山”已成为“金山银山”。
黄平县旧州镇且兰文化广场。杨忠 摄
岸绿、水清、景美、人和……近年来,黄平旧州被评为贵州省首批园林城市。作为黄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试验区,旧州获评意味着近年来黄平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丰硕成果。
漫步于旧州古镇街道上,高大的城墙下,青砖灰瓦、树影婆娑,如梦似幻。旧州古镇位于氵舞阳河上游,原是古且兰国所在地,现在已成为贵州省首批园林城市与4A级旅游景区。
古镇景区讲解员介绍,以前的旧州城区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现在环境好了,开窗见绿、抬头见景已成为真实写照,大家都爱来这儿逛。今年“五一”假期,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上游辖黄平县境内。景区内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古木参天,有飞云崖、旧州古镇、重安江等景点,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现已成为贵州东线生态旅游和风情旅游的中心和热点。
村民在黄平县上塘镇油茶套种辣椒基地里进行管护。杨忠 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最大卖点。”黄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锷介绍,黄平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达到了历史最佳。
迁居黄平县城32年的市民吴明华,见证了黄平的发展变化。“以前的黄平县城空间狭小,街道脏乱拥挤,生活质量和现在差远了。现在的县城里空气质量好,街道干净整洁,我经常带着小孙子去文化广场散步。”吴明华笑着说。
从林业到产业,从生产到生活,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黄平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迈上新台阶,更加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新路。
“下一步,黄平县将继续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黄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玉雯说道。
故事
大山里的“甜蜜事业”
“嗡嗡嗡……”6月初,黄平县上塘镇永爱村中华蜂养殖基地里,6000多个蜂箱隐藏在山林中,漫山遍野的蜜蜂在山间飞舞,张晓慧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2018年,张晓慧返乡养殖蜜蜂,从最初的十几箱到如今的6000箱,还带动2800多人养殖蜜蜂致富增收。产业的不断壮大,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永爱村地靠朱家山原始森林,是养殖中华蜂的绝佳场所。”张晓慧介绍,我们的蜜蜂养殖场依靠朱家山,产业因山而生,也因山而盛。
黄平县苗疆蜂业蜜蜂养殖基地喜获丰收。梁文 摄
朱家山原始森林风景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域内连绵群山错落有致,植被茂密,每年春夏季,满山遍野的奇花异草争相开放,是一个天然的巨大蜜库。
“依靠朱家山原始森林,永爱村一直都有养殖蜜蜂的传统,毕业后,我萌生了回家养殖蜜蜂,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想法。”张晓慧回忆说,养殖蜜蜂是因地制宜的产业选择,是绿色生态产业。
2018年5月,张晓慧在黄平县上塘镇成立了贵州苗疆蜂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合作社的中华蜂养殖规模已增长至6000多箱,带动2800多人从事养殖蜜蜂致富增收,2019年至2021年,苗疆蜂业为村民们分红101.3万元,解决脱贫户稳定就业15人,灵活就业300多人,带动周边村民过上“甜蜜”生活。
“跟着张总干,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大山里的“甜蜜事业”,结出了丰硕果实,村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了。
林下生“金” 生态富民
6月10日,黄平县上塘镇木江村茂发精品水果种植基地里,漫山遍野的脆红李挂满枝头。
“还有一个月果子就成熟了。”木江村茂发精品水果种植基地负责人蒋雨君说。
得益于木江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地里500余亩精品水果长势喜人,年年盛果。望着与青山一色的果园和挂满枝头的脆红李,蒋雨君感叹道:“守护绿水青山是真道理啊。”
蒋雨君经营的水果产业,由于环境好、管理到位,出果量大。仅2022年,园区产果近50万斤,毛利共50余万元,果园盛产的脆红李、苹果桃和半边红远销到浙江、湖南、四川、广州等地,深受市场欢迎。
蒋雨君认准了水果产业,品尝到了“生态饭”的甜头。
“我们村现有2000余亩山油茶。”木江村党支部书记张祖华介绍,我们有效利用林地资源,在山油茶下套种辣椒、太子参、西瓜等,带动全村456户1849人种植增收。
“油茶亩产1000公斤鲜果,年产50公斤茶油,一公斤茶油至少能卖到120元以上,一亩油茶林的经济效益在6000元以上,并且可以连续产出30年。”张祖华说,油茶林现在是我们村的“摇钱树”,更是“希望树”。
黄平县上塘镇木江村精品水果种植基地里,村民在为果树疏果。杨正海 摄
油茶是黄平县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木江村积极探索“油茶+N”林下套种新模式,利用撂荒地、低效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在油茶林下套种西瓜、红薯、太子参等矮茎作物,引导农户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组建农技专家服务队,为群众提供实用技术,实现了一地“双丰收”。
木江村仅仅是黄平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
目前,黄平县新造2000余亩油茶陆续通过验收,林下套种产业更是迎来丰收季。据测算,全县油茶种植面积4.05万亩,其中林下套种面积2.78万亩,油茶农户户均每亩可增加收入5000多元。
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保护的传统农业县,终于端上了“生态饭碗”。
如今,行走在黄平大地,这里青山愈发青翠,绿水潺潺,草木繁茂。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一幅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记者手记: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多年来,黄平县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目的,创新“林长制度牌、森林培育牌、资源管理牌、国储林建设牌、绿色产业牌”五张牌,推行“造、封、管、护”一体化,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同步增长,推动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富裕富足,多年来,黄平县始终坚持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齐头并进,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建立一系列利益“共享”机制、实施林下经济等方式,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气质更佳、价值更大,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生态发展的各种红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绿色中发展的目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正海
编辑 陈化勇
二审 石含开
三审 熊诚 沈安永